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中化閱書 香港之秋(終)


中化閱書 10/8/2009 12/8/09 29/8/09

孫  7S26

中化閱書報告:散文 (2/9/2009)

書名:香港之秋    作者:思果
出版:大地出版社 19808月初版,200710月十版

內容簡介:《香港之秋》是思果先生於從丁巳年(1977年)回港兩年多寫的一些散文合集。期間他暫居香港,而妻子梅醴及孩子們則居於(美國)夏洛特。思果先生是著名散文兼翻譯家。他的文章親切溫煦,樸直自然,並富有濃厚的人情味,令人不忍釋手。

閱讀有感:
文人多詩意。作者思果先生說:“香港之秋,一陣乾風吹走了溼,吹去了暑,還吹散了天空飄不散盡的雲。”讀者我以為《香港之秋》此書該是要講香港的秋風秋景,最多添些秋情。殊不知,內裏真的談到“秋”,只有寥寥數篇。〈香港之秋〉一篇寫香港的秋天,作者繼而想到自己與妻兒分別兩地,自己暫居香港,家人在夏洛特,有感“ 兩地別,家親情”。類似情感的還有〈懷內〉、〈接機記〉、〈中秋月〉、〈假期雜感〉數篇。不過對於別情當中的情濃意深,我也只是蜻蜓點水,也不欲多說。我想:對於外人看來淡淡薄情,局中人(作者一家)自必認為是深刻真摯的。

《香港之秋》這本散文集倒的確是“散”集,斷取作者的章義:“散文的範圍很廣。”作者題名“香港之秋”受了“文人的離騷”的習慣影響吧。集內各篇,取材頗異,似雜談。也有好處,讀者更能了解作者的生活面貌。作者於〈附錄〉的自學經歷,已經發人深省。依作者言:本集是自從丁巳年(1977年)回港兩年多寫的一些散文合集。對象是社會成人讀者,附錄另收了三篇給年輕學生看的舊作。
我覺得,散文集是一篇一篇分開時段、日子看才有趣味的,本身作者也是間斷登稿的。偶而拾起一篇,悠閒地讀,才更能附和作者的詩意。整本集接連翻下去,內容各異,腦子也容易分神,難以體味書香。網上有所謂網誌,香港學生不時喜發一兩篇短文,吸引途人圍觀。姑勿論質素等等,有時我也有興致去看看同學的“一時佳話”,以為消閒。不過,有時久未上網,某位同學卻於期間“多產”,我再看到其積聚的洋洋巨篇時,就很易失去興致觀賞,該是同樣道理。
舊觀念認為,理科生看文人的散文集,就彷如叫文科生計算數字一般滑稽。不過,我也傻傻地樂意逐篇逐篇地看。正如平日聽流行曲或舊人經典,某人某首歌聽了喜歡,無聊起來也不介意去聽他整個專輯。那時我是先看了〈香港之秋〉,倒有點詩意秋情;之後去看附錄篇章,讀了些啟發學習的,還過得去;再揀選篇章名有趣的翻;再後來索性從第一篇看起,察覺無聊時,書也看完了。
套用作者引用語:“我的記憶力(更)差,讀過的書(篇章)再讀,都像初讀。”又“我們要讀好多次,才能完全了解他的用意;即使是用心的人,第一次也不能充分欣賞他的作品。”我也不保證對作者及其書的了解及記憶程度多少,但此集大約概述,除了上述的親情外,還有〈長跑〉、〈談書〉、〈散文的欣賞〉和〈附錄〉篇等大約是圍著“勸學說教”的主題;另〈認錯〉、〈古代中國的男女地位〉、〈人相食〉和〈獸性與文明〉等,則提到社會文明、男女道德;還有其他零零碎碎談生活小事、談人史事的篇章。

  《秋》這書裏,有不少篇章我都非常喜歡,又未至於喜歡,說是“引起注意,略有感受”比較恰當。篇幅所限,謹舉數例:
  〈散文的欣賞〉,作者提出了如何欣賞好的散文的見解心得。一文兩用,用來欣賞作者的散文。作者說:“欣賞散文,第一要能辨優劣。”我很認同。讀散文要花去精神時間,若花在次等劣等的作品裏,獲益有限。同樣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欣賞任何藝術作品,不是要能辨優劣?看書,圖書館著作何其多;聽歌看劇,各地聲色作品何其雜,更何況現代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更要懂得選擇。
同時作者又說出了讀者我的心聲,我外行,讀的散文少,如何識得鑒別優劣。作者倒引發我思考一個次序問題:“讀散文、辨優劣”還是“辨優劣、讀好文”先呢。我想這樣的見解也是合理的:外行人就先讀讀優秀的文章吧。所以關鍵在這:未讀過散文的人,如何找到一篇好散文來讀呢?作者說許多大家搶著讀的作品不一定好,可從選本(類似精選範文合集)入手,名家多人推薦的散文較可讀。我忽然想:《香港之秋》是教育局及老師選讀書籍,想來也是好書。

  若說親情篇章讀了在乎感不感動、勸學篇章讀了在乎聽不聽教,那麼以下的數篇談及社會道德,就在乎震不震撼了。
〈古代中國的男女地位〉,提到女子受到的諸多不公規限約束,甚或虐待,例如:男可多妻,女要守節、男在外不歸,女獨居、裹腳等,還有文人對這種“大男人、小女子”的惡意吹捧,我的確是讀得怕,想起舊社會的這些男女之事,真不光榮。作者說:“提起來,我們都為我們的祖母悲傷。”或者對我這個學生而言,這些事像是粵語殘片,但粵語殘片也能催人落淚。

  現代講女權運動,講男女平等,理所當然啦。不過我看〈認錯〉卻有另一番感受。作者說他有意維護女權,但經常說錯話,被女子責難,要認錯,例如:他想讚母親細心,照顧兒子較父親好,結果被批評;又例如,作者說出於對女性的尊重,要是考試,女生會給多一分,結果又引來女性的蔑視。我記得有人認為“女士優先”、“不打女人”這類概念,不在於男性的自大,而是一種騎士精神(或通“風度”),我都頗為同意。倒是女權者,過份濫權,在小事在多餘了。說個故事:“古中國男女提倡平等,有次寫毛筆競賽,鬥快寫個‘男’字,女方說這是歧視;後來改為寫各自的性別,女方又說:‘女’比‘男’筆劃少,是有意承讓。倒是男方客氣,直說:‘滾他/她的毛筆,讓我解開你的小腳要緊,好一同賽跑!’”

我接著看〈歡場與男女〉至〈獸性與文明〉、〈痛恨鞋的人〉至〈讚羞〉數篇,裏面下至男女關係,上至道德文明都談。特別是看〈人相食〉這篇,想起作者說過:“散文的欣賞以小品文為主,談人生、談文學。”在這一篇,我最覺得疑惑, 最不能體會思果先生的閒情。如何《香港之秋》的看似“雅集”,竟收錄了語氣異、文句駭骨的篇章。〈人相食〉一篇,作者談“人吃人肉”的事,侃侃而談,似笑非笑。他說文明國家特殊情況才有“人相食”的發生,但是世上有吃人民族幹起這事名正言順,如何煮法如何吃法有條不紊。篇內有一段這樣寫:‘有人殺了人,在廚房裏刀俎相磨,怕給隔壁聽到,過來分肉!不過鄰居去吃又要先擔心安全的保障!’”作者竟然開讀者的玩笑,使我讀了篇“劣文”。引號的意思,留待別的讀者再去看明白吧。

最後想說一說〈假期雜感〉,寫作者假期回到離開兩年的夏洛特與妻兒相見的雜感,從中也能一窺作者的思緒。面對鄰里的變遷,作者有感:“我們在世上原是寄居。”作者先前又嘆:“也該回來了,躲在小屋裏面,過完餘生。”所以我說文人多騷意,無傷大雅。作者大人有大的傷感,學生小人也有小的感傷,憶起往日放榜的別離聚合,真想喊一句:我們在學校原是寄學,也該回家了。這只是閒話。我知道,思果先生在他書中各篇最後總隱約帶出這些:“讀些好書、努力學習、吸取經驗、珍惜時間、珍惜家人、做好人”的道理,雖然老生常談,也可見他慈愛之心。除了談男女道德的幾篇語氣比較重外、大致他是溫和坦誠的,那幾篇他也盡量說得客氣。

以上也可說是我對此書的雜感。〈假期雜感〉中,作者於末說:“假期每次一樣,很快過去,似乎沒有能充分利用,也喜歡它已經過去,好恢復生活的正常,等待下一個的假期。”而將近高考的我們這一班,今年假期是不一樣,我期待下一個假期,卻不期待中間的生活的不正常。
 “香港之秋的希望,把離愁都化淡了。”文人多盼望。
有人稱譽思果先生是「中國讀書人的典範」。嗯嗯,他提醒我香港是有秋天的,學生有是秋天的,別怕春三月。

300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