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中化閱書 唐山大地震(終)


中化閱書 11/8/09 12/8/09 29/8/09

孫 7S26

中化閱書報告:報告文學 (2/9/2009)

書名:唐山大地震    作者:錢鋼
出版:中華書局 200810月特別增訂本

內容撮要:1976728日,北京時間凌晨342分,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七點八級大地震。死亡二十四萬二千,重傷十六萬人,唐山市毀於一旦。作者錢鋼先生當年參加唐山抗震救災工作,親眼目睹了這段歷史。為紀念唐山地震十週年而作此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一書,見證唐山歷史。

閱讀感想:
“我和我的唐山,無疑,唐山是屬於我的。”作者錢鋼先生對唐山的感情,在《唐山大地震》這份報告文學作品中表露無遺。對於《唐山》此書,我本是不願看的,災難的書,畢竟“搧情”。今日我們這一輩,更“有幸”看過四川大地震的災情。但是,還是要面對。作者對於唐山大地震的報告,一章一節翻下去,情感的逼切起伏變化,令我一悟:看《唐山》,要速讀!不假思索地速讀!慢了,你腦海裏不期然會浮現或淒慘或傷痛或急促或震撼……的搧情畫面來。這就是《唐山》的威力。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二十四萬二千,重傷十六萬人……”

〈蒙難日〉寫一剎那間的震災、〈唐山-廣島〉寫搶救的緊急、〈渴生〉寫渴生者的頑強、〈在另一世界〉寫跨身份的小人物的扶助、〈非常的八月〉對震後的罪惡的坦言、〈孤兒們〉寫孩子的希望、〈大震前後的國家地震局〉對地震工作者的評價……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在三層樓的窗口已經探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便落下來把她壓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懷抱著孩子,在死去的一瞬間,還本能地保護著小生命。隨著危樓在餘震中搖顫,母親垂落的頭髮在霧氣中拂動。
“一座城市毀於一旦……唐山人佇立著……沉默……這就是瀕死的一切。
“房屋,本是人類保護自己的處所……地震中,人類卻首先直接死於倒塌的建築物!” 〈蒙難日‧瀕死的拂曉〉


看著《唐山》一句句的血跡,我腦海裏的竟浮現四川的畫面來:電視機裏的的災區的頹垣敗瓦或災民傷心欲絕的片段,尤其是被弄髒的孩子的臉和眼。的確,唐山畢竟是屬於作者那一代的。我們學生這一代卻“有幸認識”四川。我從四川認識了地震,由地震又認識了唐山。無疑,唐山與地震分不開。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那一代人,今日又不免從四川大地震中勾起唐山來,承受那三倍的苦。還有世上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唐山,你的唐山喚起我的心。

我不得不敬畏錢鋼先生,他不知道要在採訪唐山過程面對多少的痛!
“我又看到了我的唐山,我的災難深重的唐山。我的傷痕累累的唐山。我的在大毀滅中九生一生的唐山。” 〈引言〉
“本書所記錄的歷史,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該被記憶;而突然被提起,卻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時……
我們必須面對一切:你願意看到的和不願意看到的,你能承受的和無法承受的……我們在面對自己。” 〈自序〉
我相信錢鋼先生,《唐山》雖然滲入了很多個人感情思想,但報告文學的尊不尊重人與事的本體我不理、內容穿插的冷靜客觀平衡多少我都不理,我信他寫的唐山。“某部份人對災區犯人病人盲人的輕視和歧視;災民在震後的搶劫風潮、自私慾望;政府不靠外援的政治面子;災民對地震工作者的詛怨和不解……”好人好事他找,這些不好的他也直述,要我們正視。
我佩服錢鋼先生,他在《唐山》裏的深沉的反思與追問,也是我想追思的。
“唐山的地震波的來與去,是個待解釋的謎?
“災難造成的物質財產損失可以計算,但活生生的人呢?
“究竟是死去的人更不幸,還是活著的人更不幸呢?
“古往今來,還有甚麼力量比生的力量頑強的呢?
“劫難能不能得以避免?
“人類忙於飛向太空,對自己的星球,又探明了多少地底的奧秘?”


香港這一代的學生,不是有很多的個人煩惱問題的嗎?我勸他們真要去看看《唐山》。玻璃碎的傷口不要過份地誇大了,《唐山》就是很好的止血貼、收歛藥。
如果有誰在讀《唐山》中感受不到“災”,我不信。“災”字面上水火相加,地震固然會與水災火災聯系於一起,但同時,水沾濕淚、熱情如火,也透露出人對災的情變。觸動心情的情境,比比皆是。你看見災區的孩子得救,你也笑不出來,因為他們成了孤兒。我想起溫總理說的話:這是一場災難,你們幸存下來,就好好活下去。不得不承認,生命總是矛盾。
不過,如果有誰看完《唐山》,心情仍充滿著激動或悲憤,我卻會質疑:那他定沒有看畢。如果你有看到篇章的最後,最後一節一頁,看到結束語、結尾,就像我,心情卻會意外地平復冷靜。我閱讀的過程的確百感交集,因為我了解到作者寫作的過程也是百般心情,但是最後錢鋼先生是平復冷靜的。他寫《唐山》,不是要人“止步於傷”,而是要“進步於生命、於愛、於人”。作者說:“為了遠離災難,我們走近災難。”我說:為了得到人,我們先要失去人。痛苦,但這是痛苦得來的領悟。
〈附錄〉有問作者如何去採訪死難者的家屬(如此敏感)。作者答:“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真的,人比較粗糙,或說是堅強。當年許多唐山人談到死亡的時候,是很平靜的,而且死亡人數太大了,幾十萬人,身邊到處都是死亡者。”
古今中外,世界上的災難何其多。地震外,海嘯、颶風,還有人為災害等,太多的死傷令人對生命麻木了,還是更懂得生命?目睹如此多不幸的人在災難中死去,我們總不免會問:“為甚麼?”我記得香港法庭死因調查的結果有一項是:“死於不幸”。“死於不幸”可算是對於人類生命的一大紀實描述。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可用於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作者說我們曾經輕賤人,但隨著現代的進步,我們明白了“人”是第一位,知道尊重人、愛人,以人為本。因為人,作者不忘過去的悲觀,肯定今日的進步,也相信未來的希望。
我聽聞“唐山大地震”會拍攝成電影,展現當時災民堅強抗震的精神,激勵世人。這算是與作者所表達的部分相同。不論電影電視、聲音文字,到最後都是在談論人。看到最後,豁然“嗯”的一聲,原來是個老話題……雖不能說《唐山》如何改變我,但多少它令我對人對生命更在意,也更不去在意。

對於大地震的沉重,作者輕輕卸下,說:“我不是一個地震工作者,我只是用我的心在感受這段歷史。”
我說:我不是一位採訪員。我也只是用我的心在感受這份報告。
歷史記著他們。報告告訴我們。
作者深信:他在為明天取個參照物,證明人類畢竟是偉大的。
作者深信:人類在進步,他為明天,為人類、為我們的星球祝福。
我深信作者。

我畢竟是完完全全讀完了《唐山》,很快地讀,很慢地想,或者有錯漏的地方,都平靜了。
我忽然看著紅色封面那被扭曲的火車鐵軌出了神。也許,作者是在提醒:人類前進的鐵軌,從不可能是直路順道,曲折的路軌,就是人的寫照。

250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