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閱書報告
孫 6S26
魯迅-《吶喊》──從結局裏看希望
內容:
本文取自楊義選評《魯迅作品精華
第一卷 小說集》,《吶喊》部分收錄:自序、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一件小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白光、社戲。
讀後感:
我對魯迅,以前語文科也拜讀過他的不少文章,如《一件小事》、《孔乙己》,那時語文 老師也會跟我們說說魯迅的事績。自己後來也試過看魯迅的書,如《吶喊》,大約也記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這次重看《吶喊》,要認真地提筆寫書評,卻感覺難以懂得他的為人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到的”鐵屋子”的比喻,說不能抹殺希望,令我思考良久,
魯迅說他為此而吶喊,我卻(就)有意從他的文章裏看出“希望的結局”。
《狂人日記》文中〈記三〉卻提到一句:歷史……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裏……都是「吃人」!這一小段字很令我震驚,我一直以為這篇文章由頭都尾都是在說“人吃人”(是用嘴咬了來吃的食人)這種現象,那時我不斷在想,中國真的是人吃人的社會嗎?我的確也曾聽聞過以前在荒年飢餓人們會有吃人的事發生,可是有書中“狂人”說的那麼嚴重嗎?連家人都要吃掉!多麼令人心寒的事呀。
//後來看了別人評論才慢慢知道作者有更深的含意在猛烈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以“吃人”象徵封建思想和傳統禮教不單單在肉體上、也在精神上對中國人的迫害。原來狂人屬於反抗封建禮教的真正清醒的人,卻受到傳統的一般人的迫害。他深知“人吃人”的社會需要改變,不斷叫人改掉吃人的行為,最後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 救救孩子……」
//採用某人的說法,它「說穿了吃人的歷史,於絕望中寓著希望,。」我也是大為感動的,也(但)同時也(又)為狂人感到悲哀,他的話又能說給誰聽呢?在眾人眼中只是瘋人的胡亂言語罷了。
//我原以為狂人的結局會是被吃掉,可奇怪的是,在日記前篇作者卻說「(病者)然已早癒,赴某地候補矣」,又說「至於(狂人日記)書名,則本人癒後所題」。想不到狂人最後的結局是放棄反抗嗎?還是說封建禮教還是有希望的?這一點於我還是思索不明白。
//我想所以(大概)封建禮教本意還是可行的,就算到現在,我們都是在學習儒家孔孟的仁義道德之說,不能說被迫害了。不過,在當時封建禮教是確確實實把中國人迫害、壓抑、扭曲、朽壞了,一代不如一代了,不反抗那有希望?
//魯迅自己說要在絕望中起來,毀壞那鐵屋,可狂人為甚麼隨從聽從順從眾人去就醫了?狂人還是回到了封建的令人絕望的吃人社會去了。
《藥》的故事在狂人日記裏都略提過,在這作者將它放大,一個革命者(夏瑜)犧牲了,愚民(華家)還要試圖用他的血肉的當藥吃。可是最後固然瑜兒留下了墳墓,華小栓也救不活。華家原本把救活小栓的希望放在那藥身上,最後還是救不活;革命者希望透過革命拯救民眾,犧牲了也是白幹。魯迅那裏寫出了希望?根本是留下了死寂。藥說到夏瑜的墳前無故多了一圈紅白的花,又帶出夏四奶奶對烏鴉的希望——可最後烏鴉還是飛走到遠空——又一個失望。我不僅(禁)會想:既然是沒有希望的事情,為甚麼又會有人去期盼?沒有革命、沒有饅頭藥、沒有花圈和烏鴉,不是更直接、現實嗎?
《阿Q正傳》寫出了一個精神勝利的病態愚民。在第九章作者名為“大團圓”的終章,阿Q被誤當作革命黨,阿Q也糊里糊塗認了,以造反之名被槍斃了。這又算是甚麼大團圓結局? 病態的中國人最後的命運就是要被送上刑場?革命黨最後的命運就是要被送上刑場?阿Q最後的精神勝利法無法令他生存。阿Q的死還被眾人埋怨不好看、可笑的遊街、令人白跟一趟了。這對於我而言,又感到一種冷漠和絕望。
//魯迅說他作阿Q是要描繪國民的病態,我認為他確實把它無情地描繪了出來,最後連阿Q死時,都是麻木地接受並死去。書中寫他胡亂畫押、不反抗地被送去遊街、「他不知道這是在遊戲(街),在示眾。但即使知道也一樣,他不過便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遊街要示眾罷了。」也許魯迅是想說中國的病能最後就是這種麻木無情的結局,可是這種結局並未令我看出希望。
再看科舉制度下魯迅如何寫讀書人,縱使孔乙己堅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讀書人,還是被作者以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沉寂地作結;《白光》的老童生放榜無名、幻想尋寶但最後溺水而死,淒涼之極。從來魯迅文章中只有悲哀、死寂與絕望。
「希望」,按作者在《故鄉》所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我也只略懂魯迅的片面,大概的評論別人都論盡了,然而我仍是想從他那絕望的文章看出希望的筆跡來。看魯迅,就算是在現在仍會對他那寂寞的的喊聲中念念不忘。就說香港,教育的填鴨、機械的學習,何嘗不把自己的思想吃掉了;學生不是學了阿Q的自大,一知半解,自以為是;便學了他的那種自卑自賤,自視甚低;我聽說有的同學每次考試測驗後總要先說一句「考得好差」;有的卻會以“鬥低分”為樂。看到這些人我會感到討厭,不過看魯迅,明明不曾發現任何可喜的描述,也滿是絕望的言語,可是他不留情地評擊社會,能使看的人愈看愈警醒。
//魯迅並沒有告訴我希望在那裏可尋著,可我卻漸漸明白,必須弄清絕望的出處,才能找出希望的將來。狂人的精神迫害、阿Q的劣根性、革命與愚民、讀書人,我不會說他們的結局是希望,因為希望是魯迅希望我們另外創造出來的結局。
@1/12/2008
[~2100字]
*
初稿 修稿(針對全文順暢) @7/1/2009
改錯對示範:刪去不當字詞
改錯示範:補上漏字
改過(錯)示範:替換字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